書訊 | 郭齊勇《四書通識》出版
發表時間:2023-12-23 14:57:04 作者:郭齊勇 來源:
通儒學精神,識人間大道,
跟著郭齊勇教授讀通四書。
☆大家小書,容易入門。
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,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。本書是對四書的通識性解讀,為讀者提供進入四書精神世界的階梯。作者郭齊勇教授是國內著名的儒學研究者,著述宏富,本書是他多年來從事四書教學與普及的講義結晶。雖然是小書,卻濃縮了作者數十年來的研究心得,兼具可讀性與學術底蘊。
☆由淺入深,循序漸進。
本書按照朱熹倡導的閱讀步驟,先讀《大學》,然后讀《論語》《孟子》,最后讀《中庸》。在導論中對四書的意義、緣由以及朱熹詮釋的特點等有所述及,為讀者提供相應的知識準備。然后對四書進行依次導讀,緊扣原著原文。在字詞梳理的基礎上,將原文放在整體的思想脈絡中加以解說,條理貫通,結構縝密。
☆圖文互見,古色古香。
本書為全彩圖文書,配有近四十幅精美插圖,包括與《四書》相關的文獻圖、實物圖、人物圖、山水圖等,幫助讀者感受四書呈現的精神意境。除閱讀圖書外,讀者還可以掃描封底二維碼,觀看作者的細致講解。
四書,指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,是儒家重要的經典,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,是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主要源泉。然而關于四書內容以及四書形成的緣由,為什么朱熹以后四書能享受如此尊榮,甚至于地位不亞于五經,這些問題非深入其中、精研有得者,不足以解答。郭齊勇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儒學研究專家。本書是他多年來講解和研究四書的結晶,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書的合適門徑。
本書從“今天我們為何要讀四書”講起,闡述四書的意義、四書形成的緣由、朱熹詮釋的特點以及四書的學問性質。正文按照朱熹倡導的閱讀步驟,依次對《大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進行導讀。結語部分討論了四書與“四書學”的沿革及其現代意義。讀此一書,便可對四書的內容體系有完整而有機的認知,從而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家底。
郭齊勇,湖北武漢人,1947 年生,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,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。2006 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,2017 年被評為世界儒學研究杰出人物,2019 年被評為儒學大家。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、哲學學院院長,國際中國哲學會(ISCP)會長、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、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。
著有《中國哲學史》、《中國哲學通史》(先秦卷)、《中國儒學之精神》、《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》、《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》、《中國哲學的特色》、《傳統文化的精華》、《中國人的智慧》、《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》、《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》、《熊十力哲學研究》等。
今天我們為何要讀四書
第一章《大學》導讀
一 大學之道 學以成人
二 內圣外王 三綱八目
三 誠意正心 修身為本
四 修己安人 治平天下
五 德本財末 以義為利
第二章《論語》導讀
第三章《孟子》導讀
一 孟子其人其書
二 性善論
三 仁義內在
四 仁政與民貴君輕
五 人格修養
六 親情倫理
七 歷史影響
第四章《中庸》導讀
一 “中庸”原意
二 孔子的中庸思想
三 子思與《中庸》
四 《中庸》要義
五 《中庸》的政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
六 “中庸”的思維方法論及其當代價值
結語:四書與“四書學”及其現代意義
后 記
子曰:“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
里仁,里是居住,這里講處于何處,里仁即處在仁的境界之中。擇,選擇。處(chǔ),處世之道。知,同“智”,明智,智慧。我們居住在哪里呢?居住在仁里面。老漢口有居仁門、居仁里。擇,古人講擇業、擇友、擇鄰。自我選擇、追求生命的境界,不選擇仁,哪能叫智慧的選擇?
圖中遠山連綿,樹木蒼翠,茅屋數間,數人聚集,談天說地,有孔子所說的“里仁”之風。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
約,窮困。樂,安樂。安仁,認識到“仁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據,不管生活是艱難,抑或安樂,都以“仁”為人生的最高追求。利仁,認識到“仁”對于人生的長遠而巨大的益處,由此將“仁”作為人生的目的。沒有仁德的人,經不起困頓、貧賤的考驗,也經不起安逸、富貴的考驗。不僅逆境是考驗,順境也是考驗。人的一生,會遇到無數坎坷,也會遇到安樂,這是鍛煉自己心志、人格的機會。孟子所謂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”,所謂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”,都是這個意思。
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
好(hào)人,喜愛應該喜愛的人。惡(wù)人,厭惡應該厭惡的人。仁者有一種直覺即當下的判斷,有是非之心;仁者的好惡得乎其中(中道)。子曰:“茍志于仁矣,無惡也。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茍,如果,假如。志于仁,堅定行仁的志向且實踐之。無惡(è),使邪念惡行不能產生。可見立志的重要性。
子曰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;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。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
道,正當的途徑,合理的手段。處,接受。去,擺脫。此句是說,用不正當的手段擺脫貧賤,君子不會接受。后一“去”,意為離開,拋棄。惡(wū),怎么樣。違,違背,離開。造次,倉促,匆忙。顛沛,流離失所。發大財,做大官,這是人人所盼望的;然而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,君子也不接受。君子在吃飯的時間也不會離開仁德,就是在倉促匆忙、顛沛流離的時候,都與仁德同在。人生存的價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。
樊遲問知。子曰:“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”問仁。曰:“仁者先難而后獲,可謂仁矣。”(《論語·雍也》)
知,聰明。務民之義,使人民達到“義”的境界。遠,疏遠。仁,仁德。仁者先難而后獲,有仁德的人勇于擔當艱難困苦,且不計所獲。
仁道的價值理想,尤其體現在道義與利欲發生沖突的時候。孔子不貶低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滿足,只是要求取之有道、節之以禮。他說:
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
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(《論語·學而》)
“仁”有草根性。筆者做小孩的時候,常聽家中老人講“人要忠心,火要空心”“將心比心”“秤平斗滿不虧人”等。筆者的雙親時時省吃儉用,顧念一大家人,唯獨克扣自己,真誠地待人。家中并不富裕,但鄰居有難或逃荒討飯的來了,祖父母、父母親都會解囊相助。
孔子提出的道義原則、仁愛忠恕原則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等價值理想,是以“仁”為中心的。孔子仁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、中國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據。這些價值理想通過他自己踐仁的生命與生活顯示了出來,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典型。這是“仁”的第四層含義。
孔子有自己的終身之憂和終身之樂:“君子謀道不謀食”“憂道不憂貧”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、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。他的快樂,是精神的愉悅。他贊揚顏淵窮居陋巷,簞食瓢飲,“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”(《論語·雍也》)。“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同時,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養的意境,游憩于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六藝之中。“興于詩,立于禮,成于樂。”(《論語·泰伯》)
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(《論語·雍也》)
樂,喜愛。此句是說,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,有如水,故樂水;不滯一隅,無所迷惑,故快樂。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,有如山,故樂山。內省不疚,無所憂傷,故高壽。
據《論語·先進》第二十六章,有一次孔子與幾位弟子交談,孔子說,如果有人愿意用你們,你們打算怎么辦呢?剛強果敢的子路搶著說,自己愿去治理一個有一千輛兵車那樣規模不大的諸侯國,如果它處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,外有強敵,內有災荒,大約三年,我可以使該國生存下來,能讓國民個個有勇氣且懂方略。孔子聽后,微微一笑,又問多才多藝的冉求,你有什么打算呢?冉求說,若有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請我去治理,三年時間,我可以使人人富裕,至于禮樂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設,則要另請高明。孔子接著問喜愛禮儀的公西華,你打算怎么辦呢?公西華說,我不一定能拿得下來,但愿學習而已。宗廟祭祀活動,國與國間的外交盟會之事,我愿穿禮服、戴禮帽,做個司儀。孔子問曾參的父親曾點,你怎么樣呢?曾點彈瑟正近尾聲,鏗的一聲把瑟放下,站起來說,我與他們三個不同。孔子說,沒有關系,不過是各人說自己的志向而已。曾點說:暮春三月,穿著春裝,與五六個青年同學、六七個孩子,一道在沂水河邊洗澡,又到祈雨的舞雩臺上吹風,然后一路歌聲,走回家去。孔子感嘆說,“吾與點也”。從這個故事里,我們可以領略到孔子的意境。孔子平日鼓勵學生們積極入世去從事管理工作,可在這特殊的場合,卻認同曾點的情懷。這表明儒家在入世的追求中,也有瀟灑自在的意趣。儒家宗師孔子自強不息,努力奮斗,乃至知其不可而為之。另一方面,孔子也自得其樂,隨遇而安,他有從容氣象,胸次悠然,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。曾點深知夫子之志,是使老者安之、朋友信之、少者懷之,人人各遂其志。孔子的人生境界有其超越層面。
這是“仁”的第五層含義。我們不妨把上述五層含義融會貫通地加以理解,從不同角度理解“仁”。